在美国工作的最初几年,总感到自己在唇枪舌战的集体会议上无话可说。身边的同事基本都非常擅于表达自己的意见,管他对的错的,说出来再说。科技公司们也很鼓励这种氛围。
我从小到大一直挺内向的,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不多,也不太习惯在众人面前表达,不太适应大家都积极发言的环境。在我的美国同事舌战群雄的时候,我总觉得有点胆怯,怕自己问了傻瓜问题,或者给了个傻瓜回答。有很多时候,我的脑中是一片空白,感觉别人把能表达的观点都说的差不多了,好像自己也想不出来什么可说的。有的时候心中蹦出一个绝妙的想法,但有时候没法儿给脑中的想法找到合适的英文词儿,然后就没有然后了。
可是,总不能总做个默默的观众吧?在美国的公司里,如果不能抓住时机表达自己的观点,那么我就会逐渐地被忽略了。
我为这件事焦虑了很久,最终还是觉得不行动不行。之后,我有意识地开始锻炼自己,尽量在集体会议上发言,甚至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——每次会议上发言一次。
目标定下了,我也是尽自己的努力达成,有时候甚至会为了发言而发言,仅仅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胆量。想发表意见之前,给自己打气——说错了没什么大不了的。每次达成一次目标,我就在心里小小地庆贺一下。当然,并不是每次会议都合适发言,但我从来没有因为发表自己的观点而被别人冷眼或者嘲笑,也没有人挫败过我的积极性。
现在,我明显在这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,能够相当自信地在集体会议中发言。舌战群雄现在水平还差点,但常能够提出一些话题,让大家进行有意义的讨论。
回顾这段经历,我确实做过不少努力和探索。
母语不是英语,这在沟通上的确会有一点劣势,但并不是无法改变。改善英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没法突击。工作从早到晚总坐在电脑前?身边都是中国来的朋友没有机会?真要想提高水平,需要主动去寻找机会。
上班吃午餐时,是和同事一起吃饭聊天增进感情,还是默默回到自己桌边?公司的happy hour时,参与了吗?读过一本好书、参加过一个好活动,主动给团队成员分享过感受吗?公司all-hands会议上,是在积极倾听、思考,还是在私下忙乎自己的事?
我英语的提升,就是通过这些方式一点点积累起来的。吃饭时比较随意,我竖起耳朵捕捉每一个话题,遇到没听过的电影、活动、人名就赶紧追问。同事们立马变成小老师,滔滔不绝,我每次都能了解到些新东西。最开始时,我总是听,有些不知道的话题心里记下,回家查查,下次就能侃了。
现在,我也会找一些其他的机会锻炼自己。中国新年要来了,我打算给同事们普及一点中国文化。去年这个时候,我组织了大家剪纸、用红包做绣球。今年我打算教大家做简单的中国结。我是这方面的专家吗?不是,我是花几个小时看视频突击学的。总觉得快过年了,该做点什么好玩的事情。组织一个小活动,既有趣,又锻炼了自己,还增进了感情,三全其美。
至于头脑空白无话可说,我的策略是做好会前准备,让自己在开会时进入积极倾听的状态,而不仅仅做一个观众。参与一个会议,至少会知道会议目的是什么,可以有目的地准备。跟会议发起人了解会议日程,如果有文件需要阅读,就提前做好功课,这样在开会时可以带着问题来,在会议上提出,促进大家的讨论。
我注意到有些同事的思维闪电般迅速,即使不提前准备也可以提出尖锐的意见。我的思维没有那么快,如果强求我当场对一个还没有经过时间思考的话题发表意见,我有可能会回到空白状态。如果这种情况发生,我会多要求一点时间思考,会后跟进。随着对某个话题的深入了解,我也可以做到当场发表见解。
其实,就表达意见和发言这件事,几年前我也跟自己的上司沟通过。他没觉得我做的不好,也不认为这是什么大事,因此没有给我任何指引。
现在回想,如果他能我一些鼓励和指引,甚至在我不发言的时候,鼓励我说几句自己的观点,会让我感到在团队中有归属感,知道团队不仅仅只听那些爱发言的人的意见。
最近,我司请来一位研究团队沟通的专家来讲座。她特别提到,在一个公司中,给予每一位团队成员表达自我机会的重要性。我所相处过的团队大都非常包容鼓励。我想,这也是我能够克服这种胆怯的客观环境因素吧。
下面是一些笔记,跟大家分享:
对一个公司来讲,营造一个安全的、能够自由表达意见的环境非常重要。如果每个团队的成员都知道发言是被大家所鼓励的,那么他们就不用担心自己问的问题是不是错的。这样,他们才更有动力表达自己的观点。
如果团队中每个人都能自由发表意见,那么他们就可以帮助这个团队做出更客观的决定。由此,成员们也会感到团队对他们的包容,因而更有归属感。
如果你是会议主持,尽力保证每个人的意见都被倾听。当注意到一个与会者只听不说,你可以在大家讨论的时候说“XX,你怎么看?”引导大家有意识地倾听她/他的意见。
当你发现某位不常发言的同事在某次讨论中表达了某个观点,你可以会后私下鼓励她/他。
当工作不仅只是一种用来赚钱的方式,当一个人对自己的团队有了归属感,他也更容易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感,也就更容易去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。